跳到主要內容

學說整理:訴訟繫屬之登記(許政賢,教室178,2017/8)

前一陣子為了不打擾大家考試
所以我們暫停了一陣子的發文
(因為克允覺得,考試前就是複習以前看過的資料,不要再去想那些新資料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考得不錯,期待過幾個月看到大家的好消息~


今天要幫大家整理一篇文章:「訴訟繫屬之登記」
這篇文章許政賢老師發表在今年8月1日的月旦法學教室
在看下文之前,大家先回想一下,腦中對於下列概念有沒有印象:
1.當事人恆定原則
2.如何判斷民事訴訟法第401條所稱之「特定繼受人」?
3.訴訟繫屬登記有何作用?

※※
提醒大家,今年修正的新法第254條第5項和第9項但書已經有規定,許老師這篇文章可能是完稿在修法前~在這邊整理出來,也是順便幫大家了解一下新法

---------------------------------------------------------------------

一、當事人恆定原則

所謂「當事人恆定原則」,即當事人如於起訴時,具備實施該訴訟之權能,則不因訴訟繫屬後實體法律關係之變動,至影響其訴訟實施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4條1項規定:「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訴訟無影響。」這一條規定就是所謂「當事人恆定原則」的明文規定。

簡單來說呢,只要起訴的時候,法院認定你可以提起這個訴訟,那之後一直到訴訟終結為止,你都有權利繼續進行訴訟,不會因為訴訟標的(物)發生移轉而改變。所以呢,假設今天甲是A物的所有權人,A物被乙拿走,所以甲就去告乙依民法第767條請求返還,甲基於所有權人的身分,當然有權利提起這個訴訟,因此具有所謂的訴訟實施權。之後甲就算把A物賣給丙,甲還是可以繼續進行這個訴訟,不會因為這個買賣造成甲這個訴訟變成不合法。

這有什麼優點?
甲和乙可能都已經為了這個官司花費了不少心力,不能說因為今天甲把東西賣給丙,就讓前面這些努力都付諸流水,一切都要重來,這樣不僅對乙不公平,也浪費法院的時間。所以採取當事人恆定原則,讓一切都能繼續下去,這樣不是很好?

但是相對的,你想想看,今天甲已經把東西賣給丙了,這個訴訟甲還會認真打嗎?好吧,這很難說,也許甲很有良心,所以還是繼續把訴訟認真打完,但也可能甲很糟糕,錢收了以後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管丙生死,所以,採取當事人恆定原則的缺點就在於:繼受人的程序保障可能受到影響。
(那丙怎麼辦?丙可能可以選擇承受訴訟、參加訴訟或是將來提起第三人撤銷訴訟,將來我們也機會再就此介紹)


二、如何判斷民事訴訟法第401條所稱之「特定繼受人」?

為了要貫徹上面的「當事人恆定原則」,所以我們把既判力的範圍擴張,該訴訟結果不僅對於訴訟上的形式當事人具有效力,也擴張及於第三人,所以民事訴訟法第401條第1項規定:「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

為什麼這樣規定?很簡單啊!要是不把判決效力及於某些第三人,那當事人這個訴訟是在打心酸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要是最後法院判決乙勝訴確定,結果丙跑來說:喔~那是你跟甲的事,關我屁事?判決當事人也不是寫我的名字,你房子還是要還我!!這樣,乙不是很幹?好不容易拿到勝訴判決,結果一切都要重來?為了避免這類情形,所以我們規定,判決效力及於某些第三人。

好,接下來,跟本文有關的是民事訴訟法第401條中間「當事人之繼受人」,後面都不要理他。這個要怎麼判斷?
在此,最高法院61台再186號判例,這個超超超超級重要的判例大家一定要記熟!


這個判例簡單來說,就是用訴訟標的是「對人關係」(債權請求)和「對物關係」(物權請求)來區分:
(一)對人關係:繼受該法律關係中之權利或義務人者
(二)對物關係:繼受標的物之人

這邊其實有點難,因為這裡是屬於實體法和程序法交界的部分,最高法院會採取這種見解,基本上也是受到實體法的影響。

我們在學習民法總則時都會學到:債權僅具有相對性,物權具有對世效。
這邊也算是這個觀念的進一步延伸:
因為債權僅具有相對性,所以基於債權所提起的訴訟,判決效力亦僅及於該債權債務關係之當事人,而不包含其他人。而物權則具有對世效,所以基於物權所提起的訴訟,判決效力及於所有受讓該物之人。

不過,為了顧及到交易安全和第三人的利益,所以這邊發展出一個例外情形:善意取得

今天我們把設例換一下,假如不是甲把A物賣給丙,而是乙把A物賣給丁,此時丁有可能知道乙不是真正所有權人,但也有可能丁根本無辜不知情,假如說今天丁根本無辜不知情,結果事後甲拿了一個判決跑來跟丁說:唉~你看~法院判決我贏了,A物要還給我喔~而且你是A物的繼受人,所以要受到判決效力所及,請把A物還我!
丁是不是會覺得:莫名其妙!你神經病喔?

所以此時我們開了一個例外,如果第三人善意取得該物,則例外不受判決效力所及
(上面是所謂「區分說」的見解,另有少數學者採取「不區分說」,但因為這一篇文章許政賢老師是採取區分說的見解,所以我們僅以此為主軸介紹)

那如果你是邪惡的乙,你官司快打輸了,看到上面這種見解,你會有什麼想法?趕快賣掉!賣給一個善意的第三人,那個人不會受到判決效力所及~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介紹一個重點,這也是這一篇文章的重點之一:雙重善意
這個是學者(參吳從周,「訴訟繫屬後之特定繼受人與善意取得之保護」一文)從德國引進認為,要主張不受到判決既判力效力所及,必須要具備有「雙重善意」:
(一)對於物權權利的真正為「善意」
(二)對於該物權之爭訟關係為「善意」

只要這兩個善意少了一個,都不能主張不受既判力效力所及。


三、訴訟繫屬登記

當初為了要貫徹當事人恆定原則,並且保障原告的權利,所以設計了「訴訟繫屬登記」制度,這個配合上前面提到的「雙重善意」,就可以阻止第三人藉由實體法上「善意取得」的方式來逃脫既判力。

既然訴訟繫屬登記的作用在於此,所以許政賢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提到,倘若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是「對人關係」(債權請求),此時根本跟善意取得沒有關係,自然不適用訴訟繫屬登記,所以當事人如果向法院聲請,法院也應該把他駁回!(債權人要保全債權,可以藉由聲請假扣押、假處分的方式保全,而不是透過訴訟繫屬登記來保全)
→就此,劉明生老師也是採取相同見解(參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15年10月三版,頁264-265)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可能存在「時間差」的情形,例如甲依民法第767條請求乙返還A屋,此時A屋登記在乙名下,乙後來把A屋賣給丙,丙也會怕買到產權不乾淨的房子,所以丙就去調謄本來看,確定A屋產權乾淨的情況下,就跟乙交易,並且在11月6日去地政機關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而在同一天,甲也去聲請辦理訴訟繫屬證明,此時因為甲這個登記已經沒辦法阻止丙善意取得,所以法院應該目的性限縮,把甲的聲請駁回。(這也算合理,否則丙不是很倒楣?)

-------------------------------------------------------------------------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對於當事人恆定原則、訴訟繫屬登記的關係有一定的理解了吧~?

關於當事人恆定原則、判決效力的擴張,另可參閱:
克允,解密國考大數據-民事訴訟法,第5-10頁至第5-14頁、第5-100頁至第5-104頁以下。

*********************************************************
基於新法的修訂,解密國考大數據-民事訴訟法,第5-14頁的「解題要點」的第一小題部分也要修正:
由於新法第5項僅限於「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而本題中甲乃係基於「借名登記物之返還請求權」,性質上屬於「債權關係」,所以本件甲在新法下將無從為訴訟繫屬登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實務整理:爭點效(最高106台上487決)

判決理由有沒有既判力呢? 如果沒有,那是否可能存在其他訴訟上的效力?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所謂的「爭點效」! 以下先請大家稍微思考一下: 何謂「爭點效」? 是否承認爭點效? 在承認爭點效的情況下,其要件為何? ---------------------------------------------------------------------------------- 一、爭點效的意義 所謂的 爭點效 ,亦即當事人在前訴中已為充分攻擊防禦,且法院亦為實質審理判斷之主要爭點並作出判斷,前訴法院對該爭點所為之判斷結果,在後訴中就同一爭點之審理,不許當事人為相反之主張,後訴法院亦不得為相反之判斷,而使前訴法院就該爭點所為之判斷在後訴法院及當事人間產生拘束力。 →這看起來好像很難懂,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前訴判決理由的判斷,如果有經過當事人充分攻防,則該判斷在後訴會產生拘束力。 二、是否承認爭點效 是否採納爭點效,在過往可能是個爭點,不過時至今日,多數學說和實務見解大多肯認爭點效的存在。 三、爭點效的要件 我們可以看到最高法院最近的這個判決—106年度台上字第487號判決: 按學說上基於公平理念之訴訟上誠信原則而產生之爭點效理論,因其並非法院就訴訟標的所為之判斷,不具有判決實質之確定力(既判力),自須判決理由之判斷具備「同一當事人間」、「非顯然違背法令」、「當事人未提出新訟訴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該重要爭點,在前訴訟程序已列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主要爭點,並經兩造各為充分之舉證及攻防,使當事人為適當完全之辯論,由法院為實質之審理判斷」及「兩造所受之程序保障非顯有差異」者,始足當之。 從這個判決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要發生「爭點效」,必須要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同一當事人間 2.該重要爭點,在前訴訟程序已列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主要爭點 3.該主要爭點須經兩造充分進行實質的攻擊防禦 4.就該爭點法院已為實質審理判斷 5.兩造所受之程序保障非顯有差異 6.非顯然違背法令 7.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 在上面幾個要件裡面,我們把爭點效的要件簡單整理成下列3點: (一)同一當事人間: 這個要件是最高法院相當強調的要件,甚至有不只1次因此而廢棄原判決(例如:105台上1077決、99...

學說整理:職務上已知事實與不爭執協議(姜世明,教室177,2017/7)

在看這次的整理前,大家先在心裡面想一下下面幾個問題: 一、傳統 辯論主義 的3個命題為何? 二、辯論主義是否適用於間接事實? 三、 自認 的效力為何? 四、反於真實之自認效力為何? 如果上面幾個問題你心中都有答案,那趕快看一下和老師的想法是否相符,如果沒有答案,那表示這一塊是你沒讀熟的地方,趕快複習一下吧! 一、傳統辯論主義的三命題: (一)當事人未主張者,法院不得作為裁判基礎。 (二)當事人不爭執者,法院應受拘束。 (三)法院不得依職權調查證據。 二、辯論主義的是否適用於「間接事實」? (一)駱永家老師: 基於我國民事訴訟法採取自由心證主義,倘若間接事實或輔助事實亦有辯論主義的適用,則自由心證主義將名存實亡,故認為間接事實不適用辯論主義〔註1〕。 (二)許士宦老師: 訴訟上自認是對事實加以自認,主要事實與間接事實皆包含在內,輔助事實則屬於自由心證之領域,原則上不承認對其自認之效力。主要事實的存否,有時需要由數個間接事實推認,倘若被告僅就其中一個間接事實自認,否認其餘之間接事實,則該自認之間接事實仍發生自認之效力,但其餘間接事實,仍應由負舉證責任之人加以舉證〔註2〕。 (三)姜世明老師: 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提到,傳統學者認為辯論主義只適用於「主要事實」,不包含「間接事實」的區分,不僅難以解決不確定法律概念下之事實定性(有稱為準主要事實),且在爭點整理程序中,豈能認為間接事實不具可處分性?因此老師認為間接事實某種程度上亦應為當事人可處分的範圍。 ------------------------------------ ※什麼是「準主要事實」? 有些事實並非主要事實,而僅係屬於「間接事實」,然而其對於法律概念的認定卻是屬於基礎重要的具體事實,地位如同主要事實,此類事實即為所謂的「準主要事實」。像是「過失」、「正當事由」這些法律概念本身,都必須要有事實去支撐,以過失為例,「超速」、「酒駕」、「未注意車前狀況」這些事實便是重要的間接事實,而屬於所謂的「準主要事實」,德國學說上認為,這些準主要事實也有「自認」的適用〔註3〕。 ------------------------------------- 三、就違反公眾周知之事實,或是違反法官職務上已知之事實,法院是否受到當事人自認之拘束? 姜老...